1.戴帆(DAI FAN)
戴帆(DAI FAN)
L
DAI FAN × BEST FLASH POINT IP NO.1
DAI FAN × BEST FLASH POINT IP NO.1
DAI FAN × BEST FLASH POINT IP NO.1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當藝術賦予科技靈感:
人的發明—— 戴帆(DAI FAN) LIFE X PROGRAM :
1.虛擬人
2.隱形人
3.生化人
4.變種人
5.電子人
6.超智人
7.長齡人
8.外星人
9.克隆人
10.返祖人
11.復制人
12.合成人
13.機器人
14. 物理人
15. 實驗人
16. 爆炸人
17. 聲音人
18. 生殖人
19. 接口人
20. 吞噬人
戴帆(DAI FAN)創立攻擊先鋒美術館(英文 :ATTACK AVANT GARDE ART MUSEUM 簡稱 :AAAM) 和冰凍太陽藝術博物館(英文全稱 :FROZEN SUN ART MUSEUM 英文簡稱 :FSAM ),這2個具有全球聲譽的藝術博物館展現了21世紀的藝術變革。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LIFE X PROGRAM · DAI FAN ·Alien Awakening Lab
2、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出生于紐約,現工作、生活于紐約)
這位藝術家一直在尋求刺激恐嚇、轉換觀眾的方法。兩年前,他那件穿著裙子帶著面具、總是盯著觀眾眼睛的詭異作品《女性形象》(Female Figure)(洛杉磯的布羅德美術館買下了限量3件作品當中的一個版本)讓人過目不忘。2016年春天,沃爾夫森在卓納畫廊展出的《著色雕塑》則更上一層樓——一個巨大的人形玩偶被鎖鏈綁在地上,他的眼睛則有動態捕捉功能。鎖鏈時不時會暴力的將它在畫廊的地板上拖拽摔打。另外,這個鐵皮人的身體里還會時不時的以震耳欲聾的音量播放出熱門歌曲《When a Man Loves a Woman》。
這件作品有趣、尖銳、讓人心碎。《著色雕塑》作為兩部曲展覽“MANIC/LOVE“與“TRUTH/LOVE”的第一部分,正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展出(至1月26日)。
后者將于2月18日至4月27日期間展出,當中將包括《女性形象》以及一件新的影像準關注作品《船歌》( Riverboat Song,2016)。
下一屆惠特尼雙年展當中,沃爾夫森的作品也會格外引人注意。
3、提圖斯·卡法(Titus Kaphar,出生于密歇根卡拉馬祖,現生活、工作于紐約及康乃提克)
觀眾們似乎永遠看不夠提圖斯?卡法直面宗族問題、技巧精湛的繪畫作品。
這位藝術家2015年在紐約Shainman Gallery的展覽引發了波瀾——這個由“Asphalt and Chalk“與“Drawing The Blinds” 兩部分組成的個展獲得了一系列的成功。《時代》雜志委托他創作了一幅以2014年密蘇里弗格森抗議事件為主題的作品。這幅名為《為了記憶的另一次戰斗》的作品描繪了一位黑人舉起雙手做著“舉起雙手,不要開槍“動作的形象,這也是抗議警察暴力的游行當中人們所做出的動作。
他在Jack Shainman畫廊備受期待的展覽“Shifting Skies“已經于12月16日開幕,將展出至2017年1月28日。
00001. 丹尼爾·阿香(Daniel Arsham,出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現工作、生活于紐約)
丹尼爾·阿香在紐約的首個個展——在上東區貝浩登畫廊的“Circa 2345“——在Instagram以及自拍圈引發了巨大的風潮。這也是這位色盲的藝術家首次創作黑白顏色以外的作品。
觀眾們穿過一系列與運動有關的物件——藍色方解石足球、棒球、頭盔、球迷夾克衫——之后,會進入一個充滿紫色光暈的空間,這個名為《Amethyst Sports Ball Cavern》(2016)的空間里有一個發散著光線的籃球形狀的雕塑。阿香對artnet新聞說,他將此想象為“未來考古發現的一個場所。“針對這個空間,阿香說這是一系列“虛擬考古空間”作品的一部分,是自己用回顧的方式來審視文化的一種方式。
2017年2月25日,阿香的“HOURGLASS“將在亞特蘭大High Museum of Art開幕。
4、塔瑪拉·岡薩雷斯(Tamara Gonzales,出生于加州馬德拉,生活、工作于布魯克林)
我們在新年最期待看到的第一個展覽就是塔瑪拉·岡薩雷斯1月6日在Klaus von Nichtssagend Gallery開幕的個展。
“Ometeotl“是她在這家畫廊的第二個個展,會展出新的油畫、手繪以及編制掛毯。岡薩雷斯這三種迥異的作品將首次一起展出,呈現出她多門類的創作實踐。
5、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出生于芝加哥,現生活、工作于紐約)
在剛剛過去的秋季,約翰遜在豪瑟與沃斯畫廊西切爾西空間的展覽“遠走高飛“引發了一場風暴。這個展覽的題目來自于1929年的著名詩歌“I‘ll Fly Away”,展出的除了繪畫、雕塑新作之外,還有很好的利用了畫廊巨大的空間的大型裝置作品。
通過這個備受好評的展覽,約翰遜探討了有關歷史、渴望、逃離的主題,并且進一步對藝術、社會、以及個人身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索。這位藝術家的個展“拉希德·約翰遜:我們現在高歌“(Rashid Johnson: Hail We Now Sing)將于2017年1月19日在密蘇里州堪薩斯Kemper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開幕,展出至5月1日。
6、利茲·克拉夫特(Liz Craft,出生于洛杉磯,現生活、工作于洛杉磯)
2016年春季惠特尼博物館的群展“Mirror Cells“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作品之一就是利茲·克拉夫特充滿幻想的超現實多媒體裝置——編制的女性形象擺出奇怪的造型,隨意的噴射出蜘蛛網。這個場面讓人同時感到了趣味和黑暗的感覺。
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克拉夫特的作品還會出現在柏林的Pentti Monkkonen、洛杉磯的哈默博物館、巴塞爾的Weiss Falk、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Muse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以及加州的橘子郡藝術博物館(Orange County Museum of Art)。
7、麥吉·李(Maggie Lee,出生于新澤西Westfield,現生活、工作于紐約)
除了一樣在惠特尼的“Mirror Cells“群展當中脫穎而出之外,麥吉·里孩子最近的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博會“Positions”單元當中的布魯克林Real Fine Arts畫廊個展當中大放異彩。她將黃了的展位變成了一個自己小型玻璃缸的放大版——就好像是1970年代的小女孩按照空蕩蕩的夜總會來布置自己的房間一樣。
2017年Kunshalle Zurich(3月)、那不勒斯T293畫廊(2月)的群展當中也可以見到李的作品。
8、艾米·姚(Amy Yao,出生于洛杉磯,現生活、工作于紐約)
單元當中脫穎而出的藝術家,洛杉磯前衛畫廊Various Small Fires的展位呈現的核心就是艾米·姚的作品。這位藝術家圍繞著生產、污染、以及環境種族主義所造成的悲劇進行創作。這件名為《Doppelg?ngers II》(2016)的作品就是堆在地面上的一堆東西,隱喻的就是中國的消費者們在購買的大米當中發現了一堆其他的東西——比如PVC粉末。
在接下來的一年,姚會在紐約47 Canal、巴黎Edouard Montassut舉辦個展,并且會參加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的群展。
9、珍妮弗·魯貝爾(Jennifer Rubell,出生于紐約,現生活、工作于邁阿密)
魯貝爾以結合行為藝術、裝置以及活動的參與性作品聞名。她的作品經常是大規模并結合感知系統的,常常會使用食品和飲料作為媒介——比如吊在天花板上、滴著蜂蜜的排骨,或者2000只煮熟的雞蛋以及邊上堆成小山用于處理它們的手套。
下東區畫廊Sargent‘s Daughter是2014年展覽“Brad Jones“的舉辦地,這是魯貝爾與Brandi Twilley起始于2013年的一個持續性項目。這個名字是兩位藝術家名字的重組,并且被兩人想象成為美國未來的感性、激進繪畫的(男)明星。
魯貝爾在紐約的首個個展將于2017年1月18日在Sargent‘s Daughters開幕。
10、馬修·布拉農(Matthew Brannon出生于愛達荷州St。 Maries,現生活、工作于紐約)
在2016年洛杉磯當代藝術博覽會(Art Los Angeles Contemporary)上,愛上了David Kordansky展位。他們呈現的是馬修·布拉農的新作個展,而且很明顯在展會上取得了關注。
布拉農使用自己獨特的“中世紀圖形設計“來呈現越戰的主題,通過越戰期間四位總統的視角來討論尤其顯得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