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河蟹》 外文名:《River Crab》
戴帆,出生于中國,電影導演,編劇,制片人,攝影指導。
《河蟹》是戴帆導演的電影,2023年將在歐洲上映。
新冠疫情到來,一路滄桑巨變,從疫情到封控,從死亡恐懼到自由限制,從社會的凝固到經濟的衰落,這樣一種變化的感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特征。但我們當下的搖擺與困境也都似曾相識。
《河蟹》這部拍攝于2022年11月的電影,聚焦于疫情中冬天北京五環(huán)外一個小菜市場的幾十個北漂個體商戶的經營狀態(tài)與社會景象,關注這些來自于河北、河南、湖北、貴州、甘肅、四川、福建、黑龍江、吉林等地的個體商戶在社會變動中的沉浮。在一個菜市場商戶的日常經營與生活里,記錄普通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情感與困惑,探訪生活內部的駁雜與豐沛,捕捉時代的轉折軌跡。
真實鮮活的人物群像,親切自然的方言鄉(xiāng)音,讓他們訴說自己,也訴說心底最掛念的家人、疫情下堅持的經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以笑,以淚,以歌,以哭,串起悲歡離合、人情冷暖、時代變遷。笑淚交織的成長與生命,游蕩于隔開他們與父母孩子、城市與鄉(xiāng)村、現在與過去的時間流水。這些個體的又變成了一種時代的縮影。這些人和事,透過他們真情摯意的述說,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縮影。
《河蟹》電影有好些鏡頭表現垃圾桶、計算器、用餐后還未來得及收拾的餐具、扔掉的口罩、堆砌的雜物空間……,作為物質的證據,戴帆讓廢物、習見的東西和垃圾空間像一個演員那樣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有許多東西始終不受注意,只是因為我們不屑一顧。大多數人對垃圾箱、腳下的污物或扔掉的廢品,都是不看一眼的。相反地,我們通常不愛注意的東西恰恰由于這種普遍的思想而引起了戴帆的興趣。電影的最內在的本性之一是喜歡暴露和揭發(fā)的傾向,讓我們面對我們生存而視而不見的物質世界。
在意識到科技的進步與宗教的瓦解使得現代人愈發(fā)孤獨與無助的時候,戴帆相信物質本身是我們重新回到對世界的熱情的途徑,因為這是與科學——理性造成的抽象思維相對的一條道路。“物質現實的復原”的“復原”,原意是Redemption,即為“救贖”。我們可以發(fā)現,戴帆的立足點從來不是純美學性的,而是一種個體政治的考量。《河蟹》里,這種考量變成了道德的美學,或是美學的道德化。至此,電影本性中實體的意義便清晰起來——通過影像來達到物質存在本身,而非遠離它們。
我們毫不含糊地看到我們經歷過的、不加思索地自以為已經看見了的世界,將來某一天,我們最熟悉的東西一下子卻變成了仿佛是最陌生的東西,即使我們感到這些東西很滑稽可笑,我們在情感上對它們也仍然是復雜的。電影的精神是從物質的東西開始,然后轉向精神的東西,是從“下”而“上”的,是從物質材料著手,取得線索后再逐步走向某個問題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