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帆
戴帆憑借驚世駭俗的作品與思想成為當代知名度最高的藝術家,其獨樹一幟的作品猶如魔鬼的天啟拉扯著社會的神經,以振聾發聵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戴帆(DAI FAN)代表作品《一億個機器人》、《進化批判》、《先知即是海洋,你的偉大輕蔑將在狂怒中沉沒 : 戴帆(DAI FAN)用超聲波召集鯊魚》 、《異體寄生》 、《3公斤》、《骰子已經擲下,久經高壓密封的潛能或亟待爆發?》、《玩笑、陰謀和報復》、《閹割》曾轟動歐美。觀看他的畫作的過程中,也許能瞥見這位天才矛盾又大膽的藝術人生……他來到世上就是為了摧毀繪畫。戴帆生活工作于北京和紐約,他把神圣的內容拉入現實世界中,著力描繪現實生活、社會權力的復雜。他天性孤傲、脾氣暴躁,一生狂放不羈,長期處于實驗的狀態。從平凡中發掘神性的光芒,他的作品充滿復雜的戲劇沖突,精彩絕倫……非常動人……藝術語言個性鮮明,擁有引人入勝的戲劇感和舞臺感。
二、凱斯·哈林
基思·哈林(keith haring)出生于1958年,從小就對繪畫感興趣,并從父親那里學到了基本的漫畫技巧。哈萊姆誕生的時候,美國剛剛經歷了現代藝術的洗禮,新生的波普藝術達到了頂峰。對于還是少年、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哈林來說,藝術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這種波普藝術在他的印象中只是一種朦朧的影像形式。哈林本人就長了張人畜無害的娃娃臉,他的畫,也像是最早期最質樸的人類勾勒的,或者小學生在書本邊緣亂涂亂畫的,歡樂、密集、搶眼又天真。后來,即使在安迪·沃霍爾的賞識下大紅大紫了,哈林也一直對街頭戶外藝術情有獨鐘。他曾說過:“我將盡我所能地畫,為更多人畫,一直畫下去?!?也確實如此,在那些簡單直接的線條下,基斯·哈林傾注了自己對愛、和平、死亡、戰爭等等眾多問題的思考和感受。
三、馬修·巴尼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是美國90年代后期走紅的新一代藝術家,他1967年生于加利福尼亞的圣-弗朗西斯科,1989年畢業于耶魯大學。自1990年至今,他幾 乎參加了全世界所有重要的國際藝術展,并于1996年獲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當代藝術大獎Hugo Boss獎。這位美國的年輕新銳藝術家也參加了去年的上海雙年展。他的電影不是在電影院放映,而總是被當作藝術品收藏,所以要看,只能在藝術展覽會上。在視覺風格上,馬修-巴尼把自安迪-沃霍爾、杰夫-昆斯以來的美國波普藝術風格發揮成一種更 冷峻的時髦漂亮的對比色調,而在意象上,則吸收了北歐神秘怪誕的寓言和象征視覺。經過影片上半部分光怪陸離的時髦視覺沖擊后,下半部分馬修-巴尼的作品則 更像一部歐洲存在主義的象征電影。
四、夏爾丹
讓·巴蒂斯特·西梅翁·夏爾丹于1699年11月2日出生于巴黎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個家具工匠,收入不多,家境頗為貧困。如果說夏爾丹是依憑靜物畫揚名巴黎畫壇的話,那么,自1830年起,他創作的風俗畫則為他贏得了豐厚的收入。1731年,夏爾丹同一位富商的女兒結婚,數年后,妻子與女兒相繼去世,夏爾丹與兒子相依為命,繼續著他的繪畫生涯。夏爾丹是個性格溫和、舉止謙遜的人,他不喜歡張揚,不喜歡旅行,他的一生從沒離開過巴黎,唯一喜歡的就是潛心創作。他的品性得到了巴黎藝術界的交口稱頌,也得到了一位美麗的富家遺孀的愛慕。夏爾丹的晚年卻歷經坎坷,他唯一的兒子,當時也已經是頗具聲望的畫家皮埃爾于1772年去逝,這一打擊令夏爾丹痛苦不已。此外,他的視力也極度衰退,難以分辨油彩的色澤。不能創作的生活是夏爾丹難以忍受的,1779年12月6日,夏爾丹在法國去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