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帆
戴帆說 : 美是某種超越你理解界限的東西。藝術是神奇的魔法,在變換不定的爭議旋風中——它的力會在神秘的不安中擴張,沒有哪些現有的、過去的法則是始終有效的。爭議富于命運的樂趣,爭議會使人想起一些非同尋常的事情,想起最深刻的人性掙扎,想起一次針對所有迄今為止被信仰和神圣化了的東西而做出的抉擇。在價值層面,一個沒有爭議存在的社會,是沒有張力的社會,一個沒有張力的社會,不太可能提示人們驚醒社會存在問題。
戴帆說 : 將你的旨趣、快樂、感情、笑聲、驚訝、害怕視為藝術品加以雕刻。
戴帆的觀點 : 沒有疼痛感的作品毫無價值。藝術必須獲得一種震撼。設計必須獲得一種震撼。星球撞擊所引發的地理、物理與化學反應曾經導致地球的煥然一新。改變血液的循環,目的是喪失自己,通過喪失自己去認識自己,人類從未教會他這些,是遙遠星辰的神圣召喚將其推向永恒毀滅,每砍斷一根繩索,每拋掉一份依附性,他就越發莊嚴地上升到一個更寬廣的視域、更全面的角度和更不受時代限制、更個人的視點,作品在它自己的火焰中達到了白熱化,以至于每個想去接觸它的人都會燙傷自己的手。人類史、文化史、藝術史、設計史從來都是突發的第一次震撼,才開始歷史的轉向。除了這個震撼,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二、白南準
白南準(1932年7月20日-2006年1月29日),韓裔美國藝術家。他生于首爾,1950年代到東京學音樂,后赴德國,結識美國前衛藝術家約翰·凱奇。1963年在烏波塔帕納斯藝廊,首次將黑白電視機作為藝術素材,開了影像藝術之先河。1970年與助手合作發明錄像合成器,能夠組合不同攝像機拍攝的圖像。1998年獲得京都獎。1996年他罹患腦血栓,仍堅持創作,甚至在九一一事件后仍不斷推出作品。白南準的電視裝置作品具有高度的雕塑性,著名的作品有《全球林》(1973)、《電視花園》(1974)、《雙向拱》(1985)等。對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先鋒藝術家意識到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的便利條件和設備的重要性,在技術進步的平臺上,不斷將藝術推向時代的前沿。這一認識在21世紀初的中國知識精英界產生廣泛回聲,由清華大學主辦的藝術與科學研究會和展覽,盡管不少論者和藝術家的認識仍停留在以藝術的形式圖解科學原理的初級水平上。但人們畢竟看到這一思考藝術的新維度。
三、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他的代表作(包括《吶喊》)多與愛情、焦慮、渴望和死亡等主題有關。除了對于人物和焦慮情緒的塑造,描繪大自然的風景畫也是蒙克藝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展覽“愛德華·蒙克: 顫抖的大地”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克拉克藝術學院對外展出。蒙克的一生都在畫自然,這一展覽試圖以大量風景作品來呈現他是如何借用自然表達內在與外在之間的轉換和聯系。而早期、晚期作品的并置呈現,也令人得以窺視其藝術風格的演變。 美國馬薩諸塞州威廉斯敦的克拉克藝術學院舉辦了挪威畫家、版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展“顫抖的大地”。這一展覽可以說是一種“高級趣味”,非常有趣。展覽以一種全新的、更廣闊的、更生動活潑的視角來看待這位現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
四、埃德加·德加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印象派重要畫家。他出身于金融資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個畫家,因此他從小就生長在一個非常關心藝術的家庭中。中學畢業后,德加報考了美術學校,他在意大利學習意大利的藝術,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此同時,他又在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一位得意門生路易·拉莫特(Louis Lamott)的畫室里學畫。從1862年起,德加開始對賽馬發生興趣,這給他提供了一些多少總算比較完整的題材。創作于1877-1880年之間的“賽馬”就很容易看出:德加的觀察方法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線條只是隱隱約約地顯出,沒有破壞根據明暗處理安排的色彩關系。色彩形成了統一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突出騎手身形的調子同顯示地平線上的房子的調子同出一轍。從這種視覺形象的統一中,從繪畫的“不完整性”中,也就產生了一種使畫中所有對象都能自由呼吸的空氣感。